软笔训练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字训练 > 软笔训练 > 正文
“小朱教你学软笔”(六)
  发表日期:2015年01月04日 13:02   浏览次数;

颜体书法赏析

颜真卿书法欣赏概述及代表作

颜真卿为琅琊氏后裔,家学渊博,五世祖颜之推是北齐著名学者,是中唐时期的书法创新代表人物。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特殊地位,唯一能和大书法家王羲之互相抗衡,先后辉映的,就是颜真卿了。他的书法,以楷书为多而兼有行草。楷书端庄雄伟,气势开张。用楷书所写之碑,端正劲美,气势雄厚。他生于楷书流行之际,与王羲之之典型相对,导开书法新风气。行书遭劲舒和,神彩飞动。

颜真卿书法初学禇遂良,后又得笔法于张旭。其广泛学习前人的成功经验,对二王、褚遂良等书法都进行深人研究,吸取其长处,经过消化咀嚼,形成了自家的面貌。他的书法,既有以往书风中了气韵法度,又不为古法所束缚,突破了唐初的墨守成规,创造了新的时代书风。颜氏以自己的审美习惯,以独特的气度和胸襟,对古法进行创新。颜字气度恢宏,雍容大度,早期以方笔为主,落笔侧人,后期改用圆笔,藏头护尾。从结字上看,多呈包围之势,外紧内松。

颜真卿的行书笔匀而藏锋,内刚劲而外温润,字的曲折出圆而有力,有着遒劲郁勃风格。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体现了大唐帝国繁盛的风度。故而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二行书”他的书体,后世学习此书法极多,甚至有“学书当学颜”的说法,因此人们称之为颜体。他创立的“颜体”楷书与赵松雪、柳公权、欧阳询并称“楷书四大家”。与柳公权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誉。

颜真卿在书学史上以“颜体”缔造了一个独特的书学境界。颜氏书法既以卓越的灵性系之,境界自然瑰丽;既以其坚强的魂魄铸之,境界自然雄健;又以其丰富的人生育之,境界自然阔大。在吐露风华的青年时代,颜真卿就向张旭请教“如何齐于古人”的问题。这是颜氏的书学心声,亦是颜氏高悬的鹄的。这位从小以黄土帚扫墙习字的颜氏苗裔,几乎在一开始就站到一个高耸的书学起点上。而在书学上鲲鹏展翅,则经过了几乎长达三四十年岁月的历练,才稍成自己的面目与气候。继之又以数十年工力百般锤炼、充实,使得“颜体”形神兼具。而其晚年犹求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界。“颜体”终于在书坛巍然屹立。

颜真卿的真书雄秀端庄,结字由初唐的瘦长变为方形,方中见圆,具有向心力。用笔浑厚强劲,善用中锋笔法,饶有筋骨,亦有锋芒,一般横画略细,竖画、点、撇与捺略粗。这一书风,大气磅礴,多力筋骨,具有盛唐的气象。他的行草书,遒劲有力、真情流露,结构沉着,点画飞扬,在王派之后为行草书开一生面。

颜真卿书法作品传世比较多,著名的墨迹,楷书有《竹山堂联句诗帖》、《告身帖》;行草书有《祭侄文稿》、《刘中使帖》、《湖州帖》等。其中除《祭侄文稿》为公认的真迹外,其余的作品真伪尚有不同的意见。但都是流传有绪的墨迹。颜真卿一生书写的碑刻极多,流传至今的有《多宝塔碑》,结构端庄精密,秀美多姿《东方朔画赞碑》,风格清远雄浑;《勤礼碑》,雄迈清整。另外,还有《麻姑仙坛记》、《大唐中兴颂》、《元结碑》等。

《祭侄文稿》,行草墨迹,纵 28.2厘米,横72.3厘米, 25行,共230字。此帖本是稿本,原不是作为书法作品来写的,但正因为无意作书,反成为颜氏不可多得的佳作。他用笔苍率,不着意而有自然生动之妙。所以此帖神彩飞动,姿态横出,笔势雄伟,超神入圣,誉为颜书行草第一。元鲜于枢曾评此帖为“天下第二行书”。原迹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还有颜真卿晚年的得意作品《颜氏家庙碑》,书法筋力丰厚,与其早年时期的作品相比更加浑厚大气,乃晚年之代表作。

颜真卿除了书法成就之外,还研究过古生物化石,在颜氏游览南城县麻姑山,于一座古坛附近,看到一些螺蚌壳化石夹在地层中。他认真研究了这一现象,提出了他的论点:这里曾经是海洋,后来才成为陆地,那些化石就是证据。他为此撰写了一篇论文《抚州南城麻姑山仙坛记》,记述麻姑得道成仙之事,并刻石记之。非独记事,亦是此时心情的反映。此碑庄严雄秀,历来为人所重,是颜体代表作之一,为颜真卿六十多岁时的作品。此时颜真卿楷书风格已臻完善,欧阳修《集古录》中说:“此碑遒峻紧结,尤为精悍,笔画巨细皆有法。”后世常常赞叹的仅仅是颜公这块字碑的书法,有称“天下第二书”。

颜真卿是进士出身,曾四次被任命为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因受到当时的权臣杨国忠排斥,被贬黜到平原(今属山东)任太守。人称颜平原。他是在任平原太守时始闻名于世。安禄山起兵范阳时,河北各郡皆降服,唯有颜真卿固守平原城,为义军盟主,为唐朝尽力。最后他奉德宗之命,前往叛将李希烈处劝降,不幸遇害。闻听颜真卿遇害,三军将士纷纷痛哭失声。

颜真卿(709-785),终年77岁,字清臣,汉族,唐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籍唐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中国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少时家贫缺纸笔,用笔醮黄土水在墙上练字。他创立的“颜体”楷书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楷书四大家”。颜氏被使用圆笔的书法家奉为开创者。他和使用方笔的王羲之,都对后世产生既深且远的影响。

颜鲁公是书史上居承先启后地位的伟大人物,他的正书,向以博厚雄强着称,“锋绝剑摧,惊飞逸势”,以颜世家庙碑为代表;至于摩崖大家,气势磅礴,以大唐中兴颂最着;至最高境界,表现冲和淡远之韵致者,则推李玄靖碑。行草道劲秀挺,古意盎然,以《祭侄稿》为第一。

颜真卿一生书学境界的历练,大略有三个阶段:

1.立坚实骨体,求雄媚书风。在这一过程中初步确立自己的“颜体”面目。颜真卿追求“雄”中有“媚”的境界:“点画皆有筋骨”,“点画净媚”,“其劲险之状,明利媚好”。另外他基本上专门攻习真书、草书,虽有隶书、篆书之作,并不多。颜真卿的第一境界,从初唐而来,又脱出初唐之轨辙,自立一家面目。这种境界的历练又多循张旭所示为门径。

2.究字内精微,求字外磅礴。在这一过程中“颜体”形神兼具,已渐成熟。他加强了腕力,中锋运行,取篆籀方法,圆转藏锋,如印印泥。笔画形成蚕头燕尾,直画则成弓弩蓄势之形。笔画之间采取横细竖粗的对比错综方法。从结体上说,方正端庄,稳健厚重,中宫宽绰,四周形密,不以重心欹侧取势,不以左紧右松取妍,而像篆隶以对称的正面形象示人。在布白上,字间栉比,行间茂密,以形密取气势,不以疏宕取秀逸。

3.臻神明变化,与生命烂漫。颜书在老辣中富有新鲜活泼的生机,在疏淡中显示质朴茂密的风神,在笔锋得意处显现功力的炉火纯青,在圆润丰腴中透露自己的豪迈气度。对生命与书艺在反省中得到悟彻,并将生命哲学与书艺哲学打通,因此在其点捺撇画中既留着生活的血泪斑驳,又在笔墨的动势中洋溢着生命的颂歌;既在线条的起落移动中灌注一腔豪情,又在栉比鳞次的布白中激射人格光辉!至此境界,其书如老枿枯林,却有浓花嫩蕊,一本怒生,万枝争发,生机盎然。

颜真卿书法作品欣赏

(一)《自书告身帖》

此帖结体宽舒伟岸,外密中疏;用笔丰肥古劲,寓巧于拙。字多藏锋下笔,点画偏于圆,除横细竖粗的特点之外,有些竖笔,中间微微向外弯曲,因此显得骨肉亭宏,沉雄博大。线条凝重、浑厚,起笔圆润,笔笔中锋而行,收笔含蓄。通篇文字自然天成,结字稳中求险,巧里藏拙。尤能反映出颜书的丰采。《自书告身帖》全帖三十三行,共计二百五十二字。

涓存懝銆佹璧忛浣撲功娉曡绋?240.png

《自书告身帖》为颜真卿书法中的乘兴之作,可谓晚年所书之经典,达到一人书俱老一、一炉火纯青一的艺术境界。朴实谦和之美溢于字外,雍容舒畅,别具一格。宏观感觉错落有致,一气呵成,其自由跌宕而又豪迈自然。全篇浑然一体,气脉相通。观之,更使人感到雄强磅礴,神完气足,极具审美价值。

涓存懝銆佹璧忛浣撲功娉曡绋?481.png

自书告身帖又称《自书太子少师告》,自书告身帖署书于建中元年八月二十八日。楷书,纸本,计255字。日本中村不折氏书道博物馆曾藏墨迹本。传为颜真卿所书的墨迹。是颜真卿于唐德宗建中元年被委任为太子少保时自书之告身。告身是古代授官的文凭,相当于后世的委任状颜真卿写这篇告身时已是七十二岁高龄。他的书法也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这一年他还书写了《颜氏家庙碑》,和《自书告身帖》同是他晚年的为作,历来为世所珍重。詹景风称此书:书法高古苍劲,一笔有千钧之力,而体合天成。其使转真如北人用马,南人用舟,虽一笔之内,时富三转。

涓存懝銆佹璧忛浣撲功娉曡绋?908.png

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特殊地位,唯一能和大书法家王羲之互相抗衡,先后辉映的,就是颜真卿了。鲁公是书史上居承先启后地位的伟大人物,他的正书,向以博厚雄强着称,锋绝剑摧,惊飞逸势,以颜世家庙碑为代表;至于摩崖大家,气势磅礴,以大唐中兴颂最着;至最高境界,表现冲和淡远之韵致者,则推李玄靖碑。行草道劲秀挺,古意盎然,以祭侄稿为第一。他的书法,以楷书为多而兼有行草。用楷书所写之碑,端正劲美,气势雄厚。他生于楷书流行之际,与王羲之之典型相对,导开书法新风气。

(二)《麻姑仙坛记》

大历六年,颜真卿在抚州刺史任上,正值其仕途失意之际,故时有问道向禅之心。当年四月游览南城县麻姑山并撰文记述麻姑得道成仙之事,即是此时心情的反映。颜真卿麻姑仙坛记书于大历六年四月,时年六十三岁。楷书。《麻姑仙坛记》全称《有唐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是颜真卿晚年重要作品。碑刻原在江西建昌府南城县西南二十二里山顶。今已无原碑拓传世。传此帖本有大、中、小三种,因原石均佚,故难寻佳本。据王昶《金石萃编》引明藩益王重刻碑跋文中记载,他曾广访宋拓,命良工精刻之,故世传所谓宋拓者实为明人翻刻,是册故宫博物院所藏之明翻刻明拓本,原为张之洞家藏本,后归朱翼庵,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涓存懝銆佹璧忛浣撲功娉曡绋?731.png

(三)《大唐中兴颂》

《中兴颂》书于大历六年六月。楷书。凡21行, 行 25字。刻于湖南祁阳浯溪崖壁,竖写左行。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宋拓本。据马子云、施安昌《碑帖鉴定》记载:“1973年秋在林彪家查获碑帖一批,其中有中兴颂石崖拓本之上半本。实为宋拓本,其字有部分损坏,然既不过肥而又不甚瘦,字虽大,而其精神犹如宋拓之颜家庙碑与后出土之颜勤礼碑之字。”此本入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刻又称《中兴颂》,碑文系元结于上元二年秋八月所撰,文辞古雅遒劲。欧阳修《集古录》云:“碑在永州摩崖石而刻之,模打既多,石亦残缺,今世人所传字画完好者,多是传模补足,非其真者。此本得自故西京留台御史李建中家,盖四十年前崖石真本也,尤为难得尔。”可见,石崖在北宋晚期就已残损。至清代以后石崖之字剜凿严重, 拓本失去颜书面目。

(四)《郭虚已墓志》

涓存懝銆佹璧忛浣撲功娉曡绋?260.png

郭虚已墓志志文统篇规整统一,单字结构严密,笔道刚劲有力,较之现藏最早的北宋多宝塔碑拓本影印本,保持了颜氏楷书风格的原风原貌,是研究颜体早期书法成就弥足珍贵的资料。郭虚已墓志在书法研究史上的作用尤其重要,《夫子庙堂记》残碑和《多宝塔碑》是过去发现的颜氏早期书法作品,这方墓志撰写于天宝八年,在时间上早于上述两个作品。颜真卿当时是41岁,其书法艺术已有相当浓厚的功底。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撰并书写的郭虚已墓志。据有关专家鉴定,这是当前我国发现的颜真卿最早的书法艺术作品。志文楷书,35行,满行34字,共1150字,有浅线界格,字体端庄工整,刻工十分精细。

(五)《东方朔画赞碑》

东方朔画赞全称《汉太中大夫东方先生画赞碑》。唐开元八年德州刺史韩思复曾铭石立于东方朔神庙前。 天宝十三载颜真卿出守平原。冬季,河北采访使东平王安禄山为探察颜氏虚实,委派判官殿中侍御史平冽、监察御史阎宽、李史鱼、右金吾胄曹宋謇等巡按至郡,颜真卿与之狎游此庙。见其碑文磨损不堪,感叹之余,挥毫依旧文重书,复刊于石,并撰碑阴记,以抒对东方先生的仰慕之情。镌刻完工时,正值安禄山反叛,石刻被藏匿土中。十余年后,由别驾吴子晁起立于庙前。自署天宝十三载十二月立。 晋夏侯湛文,颜真卿楷书,碑阳额为其篆书。

涓存懝銆佹璧忛浣撲功娉曡绋?044.png

碑阴记为颜真卿撰文并楷书,额为其隶书。碑在山东陵县,拓本藏北京故宫博物院。颜真卿书法欣赏书此碑时46岁,正值壮年,神明焕发,意气干云,颇为后世珍重。此碑精拓本鲜见。由于此碑石质粗劣,随着时间延移剥落增加,碑下部尤甚,很多字几不可识。

(六)《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又称祭侄季明文稿,颜真卿援笔作文之际,悲愤交加,情不自禁,一气呵成此稿。颜真卿50岁时书。计25行,共230字。这件作品原不是作为书法作品来写的,由于心情极度悲愤,情绪已难以平静,错桀之处增多,时有涂抹,但正因为如此,此幅字写得凝重峻涩而又神采飞动,笔势圆润雄奇,姿态横生,纯以神写,得自然之妙。这篇文稿追叙了常山太守颜杲卿父子一门在安禄山叛乱时,挺身而出,坚决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取义成仁之事。季明为杲卿第三子,真卿堂侄。其父与真卿共同讨伐安禄山叛乱时,他往返于常山、平原之间,传递消息,使两郡联结,共同效忠王室。其后常山郡失陷,季明横遭杀戮,归葬时仅存头颅。通篇波澜起伏,时而沉郁痛楚,声泪俱下;时而低回掩抑,痛彻心肝,堪称动人心魄的悲愤之作。

涓存懝銆佹璧忛浣撲功娉曡绋?683.png

渴涩生动的墨法。这一墨法的艺术效果与颜真卿当时撕心裂肺的悲恸情感恰好达到了高度的和谐一致。此稿渴笔较多,且墨色浓重而枯涩。这与颜真卿书写时所使用的工具(短而秃的硬毫或兼毫笔、浓墨、麻纸)有关。而此帖真迹中,所有的渴笔和牵带的地方都历历可见,能让人看出行笔的过程和笔锋变换之妙,对于学习行草有很大的益处。

圆转遒劲的篆籀笔法。此稿厚重处浑朴苍穆,如黄钟大吕;细劲处筋骨凝练,如金风秋鹰;转折处,或化繁为简、遒丽自然,或杀笔狠重,戛然而止;连绵处,笔圆意赅,痛快淋漓,似大河直下,一泻千里。即以圆笔中锋为主,藏锋出之。

涓存懝銆佹璧忛浣撲功娉曡绋?055.png

开张自然的结体章法。字与字上牵下连,似断还连,或萦带娴熟,或断笔狠重;或细筋盘行,或铺毫直下,可谓跌宕多姿,奇趣横生。集结处不拥挤,疏朗处不空乏,可谓疏可走马,密不透风,深得“计白当黑”之意趣。此稿一反“二王”茂密瘦长、秀逸妩媚的风格,变为宽绰、自然疏朗的结体,点画外拓,弧形相向,顾盼呼应,形散而神敛。字间行气,随情而变,不计工拙,无意尤佳,圈点涂改随处可见。行笔忽慢忽快,时疾时徐,欲行复止。行与行之间,则左冲右突,欹正相生,或纽结粘连,或戛然而断,一任真性挥洒。尤为精彩的是末尾几行,由行变草,迅疾奔放,一泻而下,大有江河决堤的磅礴气势。

学校首页   |    联系我们   |    语委黄页

版权所有:苏州科技大学语言文字工作组委会  电话:0512-88888888   ICP备案号:苏ICP备11028812号